一、山西特产和名吃?
1、刀削面,是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山西刀削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
2、莜面烤彬姥,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它工艺讲究,成形美观,口感劲道。
3、闻喜煮饼是一种山西省的地方传统名点。吃起来酥沙香甜、不粘不腻,久不变质。
山西特产
山西锣鼓,锣鼓是一种传统鼓乐,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其中威风锣鼓以浓郁的地方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风韵有机融合,观赏后令人激动万分。
剪纸,山西剪纸是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民间的能工巧手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二、张家界名吃?
凉面:味道麻辣酸香,吃起来开胃,是当地人最爱的特色小吃之一。
酸萝卜:味道酸甜可口,脆嫩爽口,是湘西地区的一道特色小吃。
草帽面:因老板常年戴着草帽卖面而得名,面吃起来非常筋道,汤料味道麻辣香醇,是当地人必打卡的一个美食。
社饭:既有糯米的甜香,又有腊肉的熏味,还有社菜的清香,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糖油粑粑:是湖南传统名吃,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糖,其制造工艺精细讲究,有特殊的制造过程。它虽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与山珍海味、鱼翅熊掌相媲美,但正是因其廉价的身份,它能出入平常百姓家,受到民众的厚爱,成为民间吃不厌的小吃。
三、山西传统名吃和特产?
1、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是一种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
2、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晋菜。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它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3、剔尖
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发源于山西运城、晋中等地,流行于晋、蒙、陕、冀等地的一种传统面食。剔尖的制作方便快捷,口感香滑筋道,又容易消化,因而广受大众青睐,是山西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4、拨烂子
拨烂子,山西特产,流行于晋中地区,是一种粗粮食品。种类较多,有土豆、豆角、圆白菜、槐花等。大都是用馒头或者面食经过搅拌,放入锅中蒸,或油炒后食用,也可以加西红柿辣酱搅拌后食用。
5、羊杂割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赐。羊杂最开始是怀仁的名吃,在雁北一带小有名气。过去怀仁和内蒙人吃羊肉的习惯不一样,内蒙人只吃肉,而怀仁人却在羊下水上做了一些文章,创造了一种美食叫羊杂。把羊的心,肺、肝、肠、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上花椒、辣椒、盐、大蒜、葱、姜等作料,加上一些煮肉汤,做成羊杂,加上粉条一起吃。现在发展成为山西地方美食。
6、山西油茶
山西油茶健脾暖胃,营养丰富秋冬季节保护肠胃的养生佳品。是冬季节餐桌必备的暖肚汤 制作原料为面粉400克、核桃仁30克、花生仁30克、新疆巴旦木30克、黑芝麻30克、熟白芝麻粉30克、橄榄油40克、或者是牛油40克。油茶,传统做法是将面粉用牛油或羊油炒熟,后加花生仁,芝麻,小茴香。喝的时候可加盐,亦可加糖,咸甜随意,是山西晋中的一种特色小吃。
7、过油肉
过油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汉族传统菜肴,起源于明代,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后来传到太原一带民间,再逐渐传播至山西其他地区。过油肉在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都有,而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四、扬州和园名吃特产?
比较出名的有扬州漆器、高邮湖大闸蟹、沙头绿壳鸡蛋、界首茶干、泾河西瓜、高邮鸭蛋、宝应慈姑、扬州酱菜、扬州包子等特产。
千层油糕是江苏扬州的一道著名传统小吃,这种油糕层次清晰,呈菱形块状,芙蓉色,半透明状,层层糖油相间。
五、山西的名吃和特产?
河洛面,刀削面,剔尖,烙饼,葱花饼,太谷饼干馍。
六、怎样区别特产和名吃?
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是含义的区别,特产一般都是具有地理标志的地方特有的一些产品,而名吃则是做法比较独特的食品。
二是状态的区别,特产一般都是便于运输和随身携带的一些产品,而名吃则是比较适合在现场消费的食品。
三是价格的区别,特产一般价格相对高些,而名吃则价格相对会低一点。
七、山东有什么特产名吃?
老博山风干肉
淄博特产香肠
周村烧饼
德州扒鸡
八、上海有哪些特产名吃?
上海南汇水蜜桃:
南汇水蜜桃,上海市南汇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汇水蜜桃果实硕大,色泽红润,白里透红,皮呈乳白色、易剥离,皮薄肉厚、汁多味甜,果肉纤维少,果香四溢,柔嫩多汁,入口甘甜,沁人心脾,润入肺腑,香味浓且核心稍带红色,是桃子中难得的优品。
上海三林糖酱瓜:
上海三林糖酱瓜是一道美食,制作材料有豆瓣酱、生瓜等。
腌酱瓜有三道工序。第一是做豆瓣酱。取五六斤面粉和成面团,搀入一斤多打烂的熟豆瓣,拌匀,搅和,把三林糖酱瓜它们放在蒸笼里蒸熟。接着把熟面团搓细,切成一个个小方块,把它们放在小匾里,上面盖上麦秆,让它们发酵。约过半个月后,小面团四周长出了霉菌,变成了酱黄。把酱黄放在外面晒一二天,然后把它们放在淡盐水(水要开水,一斤酱黄加三四斤开水、二两食盐)的酱缸中,把酱缸放在太阳下曝晒,二三天后,用手把酱黄捏烂,六七天后,酱黄就在成了豆瓣酱。第二是制瓜爿。把生瓜剖开,取出瓜子,切去屁股,洗尽后放在缸里腌渍,晚上腌,白天晒,主要是去掉一些水份,二三天后就成瓜爿(pan)。最后是将瓜爿浸在酱里腌渍,四五天后即可食用。腌酱瓜最好在大伏天,这样腌成的酱瓜香甜脆嫩,作为吃粥的佐料,可增进食欲。
上海松江回鳃鲈:
上海松江回鳃鲈,为近海溯河洄游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上海市松江县生产的最为著名。它们一般体长 20厘米、体重 200~350克。头和体前部平扁,向后侧扁而渐细。头大。口大,上颌较长,两颌有绒毛状细齿。两边鳃膜上各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似四片鳃叶外露。体无鳞,皮上遍布小突起或皮褶。背鳍2个,基部相连。胸鳍特大而圆,呈扇形。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体深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黑色条纹,头部和背鳍上有黑斑。
上海枫泾西蹄:
上海枫泾丁蹄是上海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上海枫泾丁选用猪后蹄为主料,佐以绍酒,冰糖,桂皮,丁香等辅料烹制而成。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成品具有冷吃"香",蒸熟后吃"糯"的独特味道,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上海城隍庙五香豆:
城隍庙五香豆是上海的传统小吃,产地中国上海城隍庙,用料讲究,火候适当。所用原料是专门选自浙江省余姚县出产的蚕豆。"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凡到城隍庙中外游客众口一致的评语。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喷、甜滋滋,别有风味。
城隍庙五香豆用料讲究,火候适当。所用原料是专门选自浙江省余姚县出产的蚕豆,挑选极为严格,黄皮豆和虫蛀豆都不能用,要使用清一色的青皮豆,洗干净用水煮。烧煮用的是双眼灶,上面放一只清水锅,一只糖水锅。当清水锅水温达到摄氏60度左右时候,再把洗净的蚕豆放进去,煮一段时间,豆熟后往糖水锅里捞。
但捞豆以前,要先把一定比例的糖精和香草、香精放在糖水锅里,再往捞出的蚕豆上撒点盐,放进糖锅里后要不断地翻动。翻动时,要从锅边周围用笊篱慢慢往下推着翻。这样能把豆煮得均匀入味。半个小时左右,见豆皮上泛出盐花,可以起锅把豆晾在竹丝容器里,凉透、干燥后即为五香豆。
上海崇明金瓜:
崇明金瓜,上海市崇明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金瓜又名金丝瓜、搅瓜、茭瓜等,为葫芦科南瓜属美洲南瓜中果肉经搅拌呈丝状的一个变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金瓜以食用老熟瓜为主,成熟瓜皮金黄色,故名金瓜。又因其瓜肉经搅拌自然形成晶莹透明的金黄色细丝而称为"金丝瓜"。金瓜丝味形似海蜇,鲜嫩清香,松脆爽口,因此又有"植物海蜇"、"素海蜇"的美称。
金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18种氨基酸,具有益气、消渴、健脾、清火之功效。更为奇特的是,它还含有其他瓜菜所没有的葫芦巴碱,具有抗癌效用。金瓜含有的多种氨基酸,对老年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每100克金瓜瓜肉干物质中含有蛋白质0.5克-0.9克、脂肪0.17克-0.57克、钙15毫克-18毫克、磷20毫克-23毫克、铁2.63毫克-5.83毫克;每100克鲜瓜肉中含维生素PP 12微克-16微克、维生素C 3.14毫克-9.14毫克、维生素B 150微克-80微克。金瓜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腺嘌呤、瓜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上海高桥松饼:
高桥松饼为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四大名点之一,因其入口酥松而得名。又因酥皮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别称千层饼。通常用精白粉(面粉)、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经擦酥、包酥、开酥、插皮子、包馅成型、烘烤、冷却、检验、装盒等工序制作而成。
相传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每家每户都会做塌饼招待亲友,在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后,制作技艺便传至浦东高桥镇。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镇上赵姓大户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被邻里乡亲赞为"松饼"。
上海稻香村鸭肫肝:
稻香村鸭肫肝是上海市泰康食品有限公司稻香村肫肝食品分公司生产的一种美食。鸭肫即鸭胃,形状扁圆,肉质紧密,紧韧耐嚼,滋味悠长,无油腻感,是老少皆喜爱的佳肴珍品。鸭肫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钙、镁、铁、钾、磷、钠、硒等矿物质。鸭肫铁元素含量较丰富,女性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
上海浦东三黄鸡:
浦东三黄鸡是一道传统的名菜,属于上海菜,因上海小绍兴鸡粥点所创而得名;选用上海名产"三黄鸡",(即:当地草鸡)不加任何调料,全凭白水煮成。
制作:
(1)将鸡载筛洗净,置于冷水中浸泡1小时,锅中放水煮沸,将鸡放沸水中浸烫一下,使鸡烫匀烫遍,取出;
(2)在原锅内稍加冷水,将烫过的鸡放入加盖,水煮沸后,用小火焖煮20分钟,将鸡翻身焖煮10分钟再将鸡捞出,投入冷开水容器内浸冷,捞出沥干水分,在外皮搽上一层香油即可。
还有一种做法是:水烧开把鸡放入沸水中烫一会,(水中要放姜葱和黄酒,不用放盐。)也就三十秒左右,再拿起来放入凉水,如此反复三次。然后放入刚才的水中煮开,再焖十五分钟就可以了,捞出来后放入冰水中浸泡.这样让鸡皮很脆,蘸料用调好的豉油皇.
上海崇明大闸蟹:
崇明老毛蟹,原名中华绒螯蟹,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世界上共有300多种螃蟹,可供食用的大约20多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我国的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中最有声誉的是白洋淀的胜芳蟹、阳澄湖的清水蟹和崇明的老毛蟹。唯崇明老毛蟹独具风味,它个小、壳薄,肉质细蜜而有香味,雌性蟹黄足,雄性蟹脂多。驰名海内外。据测定:每百克蟹肉中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维生素5960个国际单位,钙129毫克,磷145毫克,铁13毫克,核黄素0.71毫克,热量139千卡。
九、武陟特产名吃?
武陟第一名吃当属武陟油茶。油茶的做法很简单,白面炒熟了加入各种芝麻,花生碎之类的干果,加入调味料,然后储存,吃的时候开水冲食即可。可以当夜宵,也能当早餐,鲜香味美,关键是省时省力。武陟油茶出名,还的归功于康熙大帝。据说那年黄河水灾,康熙微服私访来到了武陟,时任武陟地方官员的武鸣(也有说是武明),面对泛滥的滔滔黄河水,没有可以招待皇帝的食材,费心费力的做了一桌武陟油茶主打的宴席,竟然被又饥又渴的康熙惊为人间美味,回宫后仍念念不忘,让专人去武陟学习配做方法,供自己享用。由此武陟油茶誉满天下。
十、临清特产名吃?
临清人最认可、十大最具代表性美食名吃介绍给大家。
1、清真八大碗
临清清真八大碗包括烧肉、炖肉、圈巧阁、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黄焖鸡、黄焖肉、肉杂拌,是回族同胞结合当地饮食习惯而形成的独具临清特色的清真饭菜,是临清回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
2、济美进京腐乳
临清进京腐乳。系临清济美酱园的传统产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传,清乾隆帝乘船沿运河南下,曾在临清凤凰岭下船,地方-把济美酱园制做的红豆腐乳献上,深得常识,当下朱批红豆腐乳为进朝贡品。民国初期,济美酱园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济宁的"玉堂"齐名,被誉为江北四大酱园。
3、运河什香面
运河什锦面由金瓶梅宴中的温面和本地民间小吃捞面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什香面(十香面)故名意思就是十种菜系,烹饪制作工艺流程讲究,菜码品种多,名为十样菜。其实,菜料达十八样以上,且随季节变换蔬菜。
4、桃园酱牛蹄
临清酱牛蹄是山东传统名吃,鲁菜经典。为临清回族王氏所创清真菜品,牛蹄选用上等整只牛蹄,秘料腌制,辅以桂皮、白芷等十八种香料,慢火炖煮八小时精心制作而成。牛蹄在慢火炖煮中保留了丰富的胶原蛋白,脂肪含量极低,并且不含胆固醇,能够美容养颜,使皮肤更富有弹性和韧性,延缓皮肤的衰老。且具有强筋壮骨之功效,对腰膝酸软、身体瘦弱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桃园酱牛蹄有两种吃法:热吃咸香软糯,凉吃筋道爽口,老少皆宜。
5、八宝布袋鸡
临清八宝布袋鸡创始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八宝布袋鸡盛在盘子里活像个趴着的殷红色的整鸡,吃起来烂、香酥,既有鸡肉的异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鲜美,是宴席上的佳肴。八宝布袋鸡与河南滑县的道口鸡记德州的扒鸡同属运河沿岸的熟食鸡。
6、刘榨坨子白仁
坨子子白仁是临清刘坨子镇出产的特色食品,这白仁就是花生仁。白仁在制作工艺上十分讲究,衡量其好坏的标准一是要求色泽白亮,二是要求香酥可口,而临清洽洽子镇的白仁正是完全达到了以上要求,制作工艺大体分为四道,去皮、浸盐、凉晒、油炸,去皮的过程,色泽白亮,香酥可口。
7、武德奎肉饼
武德奎肉饼是临清一款肉饼,主料猪肉、京瓜、葱丝、黄姜、板油、鸡蛋、甜酱等。讲究一层肉一层鸡蛋。特点是内滑嫩,外酥香,肥而不腻,色泽油亮,吃起来外焦里嫩,鲜美可口,色、香、味、形俱佳。
8、尹阁下凡肉
“下凡肉”,实际上是猪下货的巧做巧吃。这是临清运河南岸李廷早家的四代祖传手艺,因其风味独特,物美价廉,人们相争购买,后来大家名副其实地叫它是“下饭肉”。这“下饭肉”再配着压杠锅饼同吃,其味道越嚼越香,越品越浓。
9、金郝庄鬼子鸡
“鬼子鸡”原名“金氏熏鸡”,由金郝庄乡金西村的金裕庆先生始创于清末光绪年间,现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制作工艺相当独特,煮熟后用杉木细细熏制。上桌时,称得上色香味俱佳。
10、羊肉烧麦
烧卖是临清的传统名吃,是一种介于包子和饺子两者之间,经特殊方法蒸制而成的包馅面食。烧卖形如石榴,皮薄柔软,隔皮见馅,馅香鲜嫩,不腥、不膻、不腻。临清的“小笼烧麦”是受人们欢迎的精美面食。一笼烧麦如莲花瓣式排列,在外型上成石榴嘴形,既有别于北京“一条龙”的“大麦穗”烧麦,也和天津“荷叶皮”烧麦不同,馅有羊肉、牛肉、肉三鲜、蟹肉之分。现大多以羊肉为馅,但不腥不膻,再蘸以双醋、香油,令人百吃不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