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潼关古诗潼关哪个河?

272 2024-01-15 08:23 admin

一、潼关古诗潼关哪个河?

潼关古诗潼关是指黄河。

《潼关》是清末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二、潼关射干

潼关射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611年,是隋朝与东突厥之间的一次重要对抗。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事件,潼关射干的发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潼关射干战役的背景

潼关射干战役的发生源于隋朝与东突厥之间的矛盾。当时,东突厥势力不断膨胀,对隋朝的北方边境产生了威胁。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疆土的完整,隋朝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消除这个潜在的威胁。

射干地处潼关附近,是隋朝北方边境的重要一环。东突厥帝国在这个地区修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以便于他们的军队快速进入隋朝领土,并对其进行侵略。这对于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战役的过程

隋朝的大将军杨素接到命令后,迅速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对东突厥进行军事打击。杨素深知此次战役的重要性,因此精心筹划,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隋军首先在潼关一带设置了阵地,准备迎击敌军。他们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并将士兵布置在关隘附近,以此牵制和阻击东突厥军队的进攻。

东突厥帝国得到了隋朝军队的准备情报,意识到对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防范准备,因此也不敢轻举妄动。然而,东突厥统帅温彦博为了挑战隋朝的威信,仍然决定进攻并试图夺取潼关。

隋军在潼关阻击住了东突厥的进攻,并成功地将敌军击退。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隋朝军队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最终,东突厥军队不敌隋军的强大攻势,被迫撤退。

战役的意义

潼关射干战役的胜利对于隋朝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场战役确保了隋朝北方边境的安全。通过成功地击退东突厥军队,隋朝向内地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的领土是不可侵犯的。

其次,潼关射干战役也巩固了隋朝政权的稳定。战胜强大的敌人,提升了人民对朝廷的信心,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国力更加强盛。

此外,潼关射干战役的胜利也对东突厥帝国产生了重大打击,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和威望。随后的几年,东突厥帝国逐渐衰落,不再对隋朝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结语

潼关射干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确保了隋朝北方边境的安全,巩固了隋朝政权的稳定,还对东突厥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的发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三、潼关诗句?

关于潼关诗句有:

1.是时西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警急。

出自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出自宋代张耒的《读中兴碑》

四、潼关高程?

328米

潼关高程是涉及黄河中游的水利工程术语,主要指黄河河水在流经潼关时,断面洪水每秒流量达1000立方米时的相应水位,数值越高,即代表渭水下游泥沙淤积程度越高,黄河最大支流渭水发生洪灾的风险越高。

2003年10月19日,得出的潼关高程数据为海拔327.94米。而在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三门峡水库运行初期“蓄水拦沙”期间,库区泥沙淤积严重,致使潼关高程由323.69米上升到328米。

五、潼关海拔?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海拔高度573米。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六、潼关李白?

《潼关》李寄

滚滚白云压驴背,鞭指关城在云内。连山万里倒捲回,黄河天上奔腾会。

春风城上捲红旗,桃花无主出城飞。城边老人自叹息,贼破城空燕语稀。

当时十万貔貅卒,大将桓桓柏与日。请缨慷慨祖金吾,厉齿磨牙思嚼贼。

一锋数骑未叩门,督师先渡夏阳奔。借问归人督师谁,传庭其名姓是孙。

可怜千里金城地,拱手授受而已矣。既据长山天下头,席捲燕京势披靡。

君亡臣走社稷墟,祖始秦关各处逋。壮哉百二之天险,屹屹当关无一夫。

七、潼关解释?

关隘名。古称 桃林塞 。 东汉 时设 潼关 ,故址在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东南,处 陕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在 关 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 潼关 。”

唐 杜甫 《北征》诗:“ 潼关 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从 潼关 附近冲过去,到了 河南 ,官兵就再也包围不住咱们啦。

八、潼关诗意?

关于《潼关》的诗意是: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九、潼关意思?

潼关是一个历史名胜区,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这个词指的是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潼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边境重镇。在唐代,潼关还是中国连接中亚和西域的重要通道,其历史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潼关也是中国文化和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十、潼关战役?

一九三八年三月七日(农历二月初六)下午四点半,风雪交加,日军侵占山西永济洽河,在风陵渡赵安村炮轰潼关。潼关县城(今港口镇)烟火弥漫、血肉横飞,万座民宅被日寇的炮弹夷为废墟,城中百姓从水关城门逃到城外苏家村至南刘村,聚集地形成了两条难民沟。失去父母的儿女悲声痛哭,死了儿女的父母咬牙切齿,在侵略者飞机炮弹的呼啸中,在亲人模糊的血肉中,人们擦干眼泪,生产自救、参军支前。军民团结万众一心,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潼关摆下了打击日寇侵略者的大战场。

  三月七日晚,潼关城内十室九空,警局巡官钱渭城带领数十士兵誓与潼关共存亡。十时,国民革命军46军军长樊松浦命28师赶赴潼关,立即构筑河防工事,布置河防兵力,一面固守黄河,一面维持治安。

  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大西北,潼关人民踊跃支持河防部队抢修河防工事——城里人把自家的楼板卸下来,农民则把古庙的檩条、柱子、圆木拆下来,连夜送到黄河岸边。他们协助部队挖战壕、修掩体、抬伤员、运送弹药,饿了啃口冷馍,渴了喝口黄河水。不几日,沿河埝每三十米一个重机枪工事和地堡群构成的工事修筑完毕。

  潼关城东街红场上写着大红标语“宁做沙场鬼,不当亡国奴”。西安抗敌后援会的救亡宣传工作者,以及延安和八路军办事处派来的抗日救亡宣传者纷纷来到潼关,宣传抗日救亡图存,教唱抗日歌曲《游击队》《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挺进曲》等,鼓舞军民抗日士气,号召民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各地学生也来到潼关,大演街头剧、教唱抗日战歌,一时间,军民振奋,抗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潼关县政府设立潼关国民抗日兵团(设副团长一人,团副一人),负责征召壮丁、新兵培训,以及维护社会治安、抗日宣传教育等工作,下辖自卫分队、常备分队、后备中队及各乡镇队。抗日的地方武装有保安队、社会军事训练总队和任务联队(下设特务连、工事连、担架队、救护队等分队),后来又成立了河防大队(队长李西圆),配合部队组织游击队夜间渡河,以袭击日寇。誓死保卫黄河的潼关军民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机偷袭;敌船也被军民打得在黄河里转圈圈,最终葬身河底。

  日军见渡河不成,只能调整战略,他们日夜不停地炮击潼关桥及火车站,目的是封锁中原和大西北的运输线。从中原过来的沦陷区同胞、难民要乘“闯关车”(当时潼关军民给冲破日军炮火封锁的火车起了个名字叫闯关车)西奔。由于闯关车常被敌炮击中,火车被迫中断,火车司机便总结研究敌炮的规律,与敌人斗智——东来的火车有意远远地先鸣笛放汽、轰隆长鸣,敌人以为火车过来了,便打炮过来,而火车呢,则等炮声过后迅速闯过潼关。为了使火车顺利闯过潼关,聪明的铁路工人和抗日民众还在火车站北边筑起一道高四米、宽两米的城墙,以挡住敌人的视线,掩护行车安全。当时有位叫张胜义的老人编了顺口溜形容闯关车:“小日本真可恶,大炮扎在风陵渡,大炮打得震天响,火车照样东来和西往,不管炮弹打多少,闯关车照样夜夜闯;炮弹打了千万千,火车跑得没耽搁……”

 八年抗战,潼关军民利用关隘河险众志成城,在潼关与日军隔河对峙七年之久。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击沉敌船无数,死伤日军更是不计其数。而日军向潼关发炮一万七千六百余发,这是潼关老人马万胜用“听到炮声则向碗里扔白豆”所记下的数字,死伤群众万余人,财产损失约17亿元。黄河见证了日本侵略者侵华的暴行,也讴歌了我潼关军民抗日的英雄业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宜山农家乐
下一篇:潭柘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