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汉末年丞相?

123 2024-09-22 15:08 admin

一、东汉末年丞相?

东汉末年,曹操恢复了丞相一职。不过,在曹丕篡汉自立后,曹魏实际上是没有人担任丞相一职的。而就三国时期的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丞相一职同样是被空置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孙权建立的东吴,则一直有丞相一职。那么,问题来了,东吴一共有12位丞相:除了陆逊,你还知道哪一个?

  一、孙邵

  孙邵(163年-225年),字长绪,青州北海国人(今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西)。原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称赞为可任朝廷要职的人才,后随刘繇到达江东,继而辅佐孙权。孙权称吴王后,孙邵成为吴国首任丞相,数年后病逝。对于孙邵这位丞相,虽然是东吴第一位丞相,但是,他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比如没有担任丞相的大臣张昭,显然要比孙邵名气更大。

  二、顾雍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东汉末年,顾雍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赤乌六年(243年),顾雍去世,年七十六。孙权素服临吊,赐谥“肃”。对于孙权来说,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丞相,而将张昭派出在外,无疑是在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从而平衡东吴老臣的势力。

  三、陆逊

  在东吴的12位丞相中,陆逊不仅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在能力和功绩上,陆逊同样是无出其右。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

  四、步骘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骘出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平定交州有功,加位平戎将军,册封广信侯,迁右将军、左护军,册封临湘县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冀州牧。赤乌九年(246年),陆逊去世后,步骘担任丞相。

  五、朱据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将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封云阳侯。赤乌九年(246年),升任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

  六、诸葛恪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和他的叔父诸葛亮一样,诸葛恪也担任了丞相一职。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出任大将军,领荆州牧。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时,选为托孤大臣。孙亮即位后,担任太傅,掌握东吴大权。诸葛恪抗击曹魏,取得东兴大捷,名闻海内,天下震动,授丞相,进封阳都县侯。

  七、孙峻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人。孙峻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去世的时候,孙峻联合诸葛恪共受遗诏,选为辅政大臣。会稽王孙亮即位,升任武卫将军,册封都乡侯。设计诛杀太傅诸葛恪,开始掌握吴国大权,拜丞相、大将军,册封富春县侯。太平元年(256年),跟随文钦征伐魏国,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托付于堂弟孙綝。

  八、孙綝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孙綝执掌大权期间,与皇帝孙亮的矛盾激化,最终废黜孙亮,拥立琅琊王孙休即位,累迁丞相、荆州牧。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在左将军张布的协助下,遭到皇帝孙休捕杀,时年二十八岁。

  九、濮阳兴

  濮阳兴(?-264年),字子元,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吴景帝孙休末年至末帝孙皓初年任丞相。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濮阳兴与张布迎立孙皓。担任侍郎,兼任青州牧。同年被万彧谮毁,流放广州,途中被孙皓派人追杀,并灭三族。

  十、陆凯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吴景帝孙休继位,陆凯担任征北将军、领豫州牧。吴末帝孙皓即位,迁镇西大将军、荆州牧,进封嘉兴县侯。宝鼎元年(266年),担任左丞相,屡次劝谏孙皓。

  十一、万彧

  万彧(235~273年),字文彬,东吴末期大臣,官至右丞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左右丞相的设置,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孙皓将其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自然可以达到制衡的效果。

  十二、张悌

  张悌(236年-280年),字巨先。荆州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孙吴时大臣。张悌自少有名理,于吴景帝时为屯骑校尉。吴末帝天纪三年(279年)升任丞相。天纪四年(280年),西晋伐吴。张悌明知必败,仍与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渡江接战,与晋军交战,大败于板桥。诸葛靓率众来迎张悌,张悌不肯逃命,最终战死沙场。作为东吴最后一位丞相,张悌为了守卫东吴而付出了性命,这无疑是令人钦佩的举动。

二、东汉末年棋圣?

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一位棋艺非常高超的棋手,他就是为称为建安七子之首的王桀。传闻王粲可以仅凭自己的记忆力完成对棋局的复盘,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位儒雅的男子,闲适雅致地在棋枰上摆放棋子。旁边不少人静静地围住他,默默看着他一个人下围棋。

  一个人下围棋?这真是奇了。人们好奇地往棋手旁一凑,顿时惊讶不已。原来不是棋手一个人对弈,是他正复原之前棋枰上那无声胜有声的对弈厮杀。

  前面的棋局厮杀已消失无踪,棋手却能根据记忆复原的一棋不差!真是神人,旁观者忍不住感叹。

  这位复棋的神人,是“建安七子”之首王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桀是文人雅士中喜爱围棋的代表人物。他能复原出从始至终的棋局,被人们称为“复棋”。

三、东汉末年语录?

1.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

2.书肇于自然。——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

3.侈恶之大,俭为共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

4.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

5.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轻。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

6.爱国如饥渴。东汉历史学家班固。

7.动也,形气亦动;不动,积滞气郁。东汉末医学家华陀。

四、东汉末年人口?

东汉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在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现代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经历东汉末年的混战,各种天灾人祸,三国时期的大混战,根据官方数据统计,至公元280年吴国灭亡时,全国人口为7672881人。这个比例实在太惨了,我们只按照官方数据来算,从5600万衰减到760万,基本上是8:1的比例,这个数据背后真的是累累白骨。这组数据可信吗?

首先,东汉人口的峰值数据来自《晋书·地理志》“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这应该是比较值得信赖的资料,关键问题在于三国时期人口的数据,因为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显得非常不可信。

蜀国人口最直接来源是《三国志·卷三十三》:“禅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这是说刘禅投降时送的户口民簿,人口是94万,将士10万2千,官吏4万人,共计102098人。

魏国人口在263年蜀国投降后,据《后汉书·志十九》:“景元四年(263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魏蜀共计人口5372891人,减去蜀国的一百多万人,魏国人口4432881人。

吴国人口,据《三国志·卷四十八》:“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官吏3万2千,士兵23万,人口230万,共计2562000人。

三国人口中,在我看来魏国这个400多万实在让人不敢相信,天下十三州,魏国独占九州,蜀国只有益州一地,人口都有一百多万,魏国人口绝对不可能只有400多万。蜀国和吴国按照所占州郡比例来看,还能说得过去。

而且这中间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按照以上所说数据统计,至公元280年三国人口合计为767万。但是按照西晋的官方数据,在公元280年,全国有245万户及16163860人,人口又成了1600多万(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当然,三国时期的官方统计数据存在很多遗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豪强大族的徒附、宾客,隐遁山林黑户、漏户,部曲、兵、吏等不归郡县户口,屯田客。东汉三国的豪强地主集团势力很大,他们有很多徒附、宾客相当于自己奴仆,只是给豪强地主们耕作,不给国家缴纳赋税,也不受地方郡县管理。

由于战乱,很多百姓隐遁山林,自己耕种以自保,这些人官方是不能统计在册的。再就是兵、吏、部曲等等这些特殊的户口,他们也不和民户统计在一起。以上这些遗漏可以解释三国和西晋人口数据的差距,767万和1616万。新的王朝建立,自然会重新编户造册,所以很多隐匿人口重新出现在了登记册上。

所以,三国末期人口,应该是1600万更为可信,当然也可能比这更多。这样自157年至280年,一百多年的混战人口自5600万,锐减到1600万,勉强也能让人接受了。曹操著名的蒿里行有两句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乱世人命如草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一个强大、和平的过度!

参考:《三国志》、《晋书》、《中国人口史》

五、东汉末年司空是什么职位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司空是什么职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司空这个职位在古代官制中地位显赫,拥有重要的权力和责任。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东汉末年司空这个职位的具体情况。

司空的历史渊源

司空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官职。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司空这个职位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官职。在东汉末年,司空的地位和权力愈发凸显。

东汉末年司空的职责

东汉末年司空是什么职位?司空在东汉末年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主要负责管理朝廷的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同时,司空还负责督促官员依法公正执行职责,维护政府的正常运转。

司空的权力范围

司空作为朝廷重要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力范围。在东汉末年,司空可以制定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法令,影响朝廷的决策和政策方向。此外,司空还有权力参与一些重要会议,对国家大政方针提出建议。

东汉末年司空的影响力

司空作为重要的官员,其言论和行为对政府和朝廷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东汉末年司空的任命和表现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稳定和运行。一位优秀的司空可以为国家带来繁荣,而一位不称职的司空则可能给国家带来危机。

司空在东汉末年的地位

东汉末年司空的地位非常显赫,位高权重。司空通常是朝廷重要的参谋之一,对国家的重大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东汉末年司空这个职位备受重视。

结语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对东汉末年司空这个职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司空作为古代官制中的重要官职,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权力。了解司空这个职位的历史渊源和职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方式。

六、东汉末年文帝?

东汉没有文帝,应该是西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三位皇帝(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刘弘为第五代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后元七年(前157年)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汉文帝曾经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七、东汉末年领土?

东汉安、顺帝开始,西北羌人起义,东汉势力削弱,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郡治一度内迁。北面鲜卑强大,不断侵扰沿边诸郡,构成匈奴以后东汉北部一大威胁。

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政府无暇顾及北边,逐渐放弃了定襄、云中、 五原、朔方、上郡、北地等6郡以及雁门郡恒山以北、代郡、上谷桑干河以北地区。安定郡朝那以北、西河郡离石(今属山西)以北,约当今河套、 陕北、晋西北、 河北长城以北地区均为鲜卑、羌胡所居。

东北方面由于高句骊强大,乐浪郡单单大岭(朝鲜半岛中央山脉)以东土地尽归其所有。玄菟郡治内徙至沈阳、抚顺间。鸭绿江上游地亦入高句骊。在南方,137年在今越南境内的日南郡象林县土著起事,攻占了象林县,建立林邑国,使日南郡南界从北纬14°以南,北缩至16°。唯滇西的哀牢夷内附,东汉在其地置哀牢、博南2县,又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6县,合置永昌郡,西南边界延伸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大盈江一带。

八、东汉末年结局?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祸乱朝纲,大将军何进召西凉董卓进京诛杀宦官,董卓未到,何进被十常侍诱进宫中斩杀,袁绍曹操攻进宫门,诛杀宦官,宦官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出宫,被董卓迎驾还宫,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乃汉献帝。董卓祸乱朝纲,曹操发矫诏,十八路诸候讨伐董卓,至此,军阀割据,战乱频仍,。

王允用美人计诛杀董卓,西凉残部劫持献帝,曹操接驾于许昌,东汉末年的天下暂时归于平静。

九、东汉末年官服?

汉初承接秦制,尚黑色,官服是清一色的黑。之后出来了个五行理论,于是在汉朝究竟是什么德行上吵得不可开交,于是有一段时间(东汉初到中期)是按季节换颜色的,到东汉末年,大概是大家实在是懒得在这种事情上折腾了,于是终于是确定了国德为火,尚赤。于是在老三国里,高级官员也就穿赤色的朝服了,但这并不是说之前按季节换款式的习惯就此绝迹。

至少在地方上,还是保留到了西晋的

十、东汉末年有哪些有名的玉器?

第七课 汉代玉器的制作特征

一、汉代玉器造型特征之一--玉壁

玉璧是古人祭祀用的礼器,“以苍璧礼天”,认为其中的圆形孔可以通天,使人特别是统治者与天得以沟通。谷为我国先民最早栽培成功的粮食作物之一,到了汉代,谷物的种植成为最重要的农事活动。民以食为天,汉统治者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古代祭天首先要祭祀农神,把谷纹用于礼器上的装饰内容,显示统治者是为了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通过玉璧以礼的形式把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反映了当时天人感应的意识,也体现了统治者通过“敬天、保民、明德”,以求江山永存。

汉代时期的玉璧,存世量是较多的,虽然其社会功能在原有礼器的范畴中已经丧失殆尽,但是,作为一种当时社会上层所乐于接受的传统玉器制作样式,最终还是与其他的礼器不同而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在玉璧器形的设计上,还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考古实物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汉代时期的玉壁主要是根据其所用场合的不同,功能也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种就是仍然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具有礼器威仪的重器,这一类玉壁造型的特征是:

1、玉璧的直径都比较大,例如在1983年,考古人员在广州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的玉璧中,最大玉璧的直径为33.4厘米,

而山东省巨野县1977年出土的一块玉璧,直径也达到了23.4厘米。这是从长江流域来看,南北地方所出土器中,直径比较典型的玉璧,一般常见的玉璧直径都在13-20厘米之间。

2、这种类型的玉璧制作,基本上都是以碧玉为制作原料,用白玉制作的却很少,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1959年,在河北省定县出土的一块直径18.5厘米的玉璧,目前存放在定州博物馆,我多次去观看过此物,这件玉璧就是上等的白玉质地,不仅材质优秀,做工也相当考究,该璧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杨伯达、杜遒松、王海文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而存放在河北博物馆的另一个出廓玉璧,也是采用白玉材质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出土的玉器中比例较小,总之考古挖掘中,汉代大型玉璧中白玉比较少见,相反在我们能见到的传世品中,白玉璧的数量要比出土玉璧更多,当然达到这种超大直径的白玉璧也不是很多,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清楚,因为传世品的情况很复杂,也有历代高仿品混杂其中的可能。

3、汉代时期这种类型的玉璧纹饰,在设计和总体纹饰比例上,构成相对比较固定,大概有两种:

第一个是璧面为一个完整的区域,上面装饰有谷纹或卧蚕纹、蒲纹,外缘与孔周处留有无饰的边,多用单阴线同心圆来划分。

第二个就是此类玉璧与西汉时期铜镜的样式相类似,璧面用绦索纹或双阴线区隔成2-3个区间,一般内、外区采用细阴线来琢磨刻纹饰;中间的区域装饰谷纹或卧蚕纹,蒲格等。这种纹饰的设计后来我们在汉代的玉剑柄首上也能看到。

随着时代的进步,第二种玉璧逐渐衍化成为了装饰玉器,其主要特征是:

1、这个时期的玉璧,直径一般较上面的玉璧小许多,大多直径在10厘米左右。

2、这类玉璧所选用的玉材有白玉、青玉,传统历史中那种具有礼器威仪的玉璧材料,在这种装饰型为主的玉璧中很少见到,这告诉我们在汉代时期,对于玉质材料的使用是有着比较严格的色彩标准的。

不要以为古人的材质和颜色是随意使用的,那种代表着传统的用玉标准“首德而次符”的用玉理念,在汉代时期也证明受到了最后的挑战,不过总体而言,汉代时期的用玉标准看来是有着严格的标准,是以颜色为第一要义的。

3、这一类玉璧无论是在工艺上的特征,还是雕琢手段,都十分复杂,除了我们常见到的战国时期玉器常见的那些工艺特征以外,很多玉璧都有着精密的镂雕纹饰,而这些技艺与镂雕纹样设计,都是很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的,震旦博物馆就有一批汉代的镂雕玉璧,不仅尺寸较大,造型也独具特色,以前我也专门撰文介绍过这一类的玉璧特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查阅以前的文字,这里不再重复;

面对这样的独特纹饰和材质的玉璧,特别是琢磨工艺和雕制手段,现在可以看到的种类主要体现在出廓玉璧、出廓带字纹玉璧、双联式玉璧等造型异形设计里面。

汉代在玉壁的设计琢制方面,工艺和技巧普遍要高于战国时期,达到了历史的极致。

最后强调:免费的文章是我上一个专栏视频课程《汉代玉器》的文字稿,如果想让自己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可以订阅下面的课程链接,从十一月一日到十一月十一日,我所有的玉文化专题系列课程参加头条双十一大促销活动,仅用一包烟的费用,可以每天一堂课,连续观看一个月的内容,目前有九个专题311节课程内容,全部订阅可以观看近一年的时间,已经有1200多位学员认真参加了课程的订阅学习,并且整体课程都是满分五星的好评,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感谢支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