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曲的艺术特点?
答:1、特点
(1)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2)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3)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2、简介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二、昆曲有什么艺术特色?
昆曲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并加以提炼,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昆曲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1000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和词调,以及宋代的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和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兼收并蓄,音域非常广泛。
昆曲演唱特色是由水磨腔奠定的,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
后来,又出现了赠板曲,声调清柔委婉。
昆曲对字音有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和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昆曲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有所不同。
但在昆山腔长期吸收北曲演唱的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了。
因此,在昆曲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使用,还有南北合套的混用。
南北合套的混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自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
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在演唱风格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和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等。
昆曲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都有许多变化,一切皆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
其中,管乐器有笛、箫和唢呐等;弦乐器有琵琶、三弦和月琴等;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和堂鼓等。
昆曲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和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江苏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流利悠远的特色。
所以,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而著称。
昆曲伴奏还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采用。
昆曲的表演是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昆曲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另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
所以,昆曲精湛的舞蹈动作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词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面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和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
由于昆曲是从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西北角的吴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特别是昆曲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念白,如苏白、扬州白等。
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和节奏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三、如何欣赏昆曲艺术?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希望可以帮到你
四、昆曲艺术现状分析
近年来,昆曲艺术在中国文化界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人们对昆曲艺术现状的认知仍然不足。本文将对昆曲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前景。
1. 昆曲艺术的历史与特点
昆曲艺术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门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崇高的艺术境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昆曲艺术的特点在于其精湛的表演技巧、独特的音乐语调,以及丰富的表演手段。昆曲演员通过身段、嗓音和腔调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优雅、精细的艺术风格。同时,昆曲的剧目内容多样化,涵盖了历史、文学、戏剧等多个领域。
2. 昆曲艺术现状分析
昆曲艺术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年轻观众的缺失。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日益减少,对昆曲的了解和欣赏程度也相对较低。
另外,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由于昆曲的表演技巧和曲艺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因此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逐渐难以为继。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职业而非从事昆曲表演。
3. 昆曲艺术的振兴与发展前景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昆曲艺术仍然有着振兴与发展的机遇和前景。
首先,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也为昆曲艺术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昆曲艺术得以在教育、演出等方面得到推广和发展。
其次,昆曲艺术的创新与融合成为推进其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将昆曲与现代元素融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与参与。
此外,加强昆曲艺术的宣传与传播也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等现代媒体手段,将昆曲艺术推向公众视野,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支持。
4. 昆曲艺术的未来展望
昆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当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昆曲艺术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昆曲艺术或许需要与时俱进,寻求更多元的表现方式。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教育机构和专业人才来培养和传承昆曲艺术,确保其在未来能够持续繁荣发展。
无论面临多少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坚信昆曲艺术的价值和魅力,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
五、1983进京演出昆曲艺术家?
张继青,女,1939年1月3日出生,汉族,江苏苏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张继青,1983年来北京演出时,她正好四十五岁,是这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年龄最长的一位。她出生在昆曲发祥地苏州的一个演员家庭。1952年十四岁时,踏入艺苑,至今从事戏曲事业已有三十多年。
六、昆曲的发源地,艺术特点,发源?
中国戏曲,由宋元南戏到金院本、元杂剧、逐渐推进、衍变。
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封建统治之后,广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摆脱了民族歧视的枷锁,生产有所恢复,商业渐趋发展。此时中国的戏剧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北剧”(元杂剧)没落,”南戏”复兴的现象。当时南戏主要剧本是“传奇”,演唱传奇的声腔很多,其中最古老的是发源于浙江海盐的声腔,它流行在嘉兴、湖州、温州、台州一带,万历间复传人江西,流行地区较广的是弋阳腔,它分布在江西、南北二京、湖南、福建、安徽、两广、云南、贵州等地,多结合各地的语言、音乐而有所衍变,余姚腔流行于浙江绍兴,以及江苏的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安徽的贵池、太湖等地。此外还有四平腔、义乌腔、乐平腔等,皆影响不大。南戏复兴也有着一个过程,明初的贵族士大夫这些上层人士还以北曲为雅乐正声,至于民间的广大群众则普遍爱好词调通俗、故事曲折而完整的南戏。等到“ 荆(荆钗记)、 刘(刘智远白兔记)、拜(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杀(杀狗记)”四大传奇及高明(则诚)的《琵琶记》从文词排场各方面都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相当的提高之后,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重视,南戏由广场走上了高堂华筵,身价日上。“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简称昆腔,它始于元代末年的昆山,是南曲的一个支派。据明·玉峰(昆山)张广德的《真迹日录》卷二载文记有“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雅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昆山腔在明代万历之前,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这种“清柔婉折”的昆山腔之变革发展,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在嘉靖(1522一1566)、隆庆(1567一1572)年间,江西豫 章(南昌)人魏良辅(字尚泉、一字上泉)流寓太仓南关(元代时昆山所辖)。魏良辅原是个北曲清唱家,到吴中后,又致力于南曲。他认为当时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无意致”(行腔简单,或节奏拖沓),于是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等腔的优点,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应即是“抑扬顿挫,索纤牵结,停声、偷吹、依腔、贴调”等有装饰色彩的润腔手法,以及用不同音色塑造人物性格、情感的演唱技巧),并与善吹洞萧的张梅谷,工(扌厌)管的谢林泉,以及张小泉、周梦山、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诸人结成在艺术上有共同见解和理想的创作集体,把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魏良辅非常讲求唱法上的吐字、过腔、收音,每有所得必往南关老唱家大仓户侯过云适处请教,求得首肯,多次反复修改不厌。同时,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以罪发配太仓卫,被魏良辅以善歌之女招为婿,他协助魏“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并改三弦(形)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即昆曲及弹词中所用的“南弦”)。它与曲笛、怀鼓、提琴(民族拉弦乐器),并为昆曲的特色伴奏乐器。这种新腔的特点是清柔婉转,“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腔曰‘昆腔’”,曲名‘时曲’”。但这时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能体现剧本,形诸舞台。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则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昆山梁辰鱼(1519-1591)号少白、又号仇池外史,著名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魏良辅改腔的成就使他颇受鼓舞,他经常设特大坐榻和桌案,自己西向坐,教人歌曲,学者列序两旁。著名的歌儿舞女没有得到梁的亲授,皆自以为不祥。但他还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精通音理的郑思笠、陈梅泉、唐小虞诸人,“考订元剧,自翻新作”,并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和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这种从原始的昆山腔发展成为昆曲,再进一步登上舞台,即是这个声腔定型和成熟的过程。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数百年来,对许多剧种的舞台艺术,产生过深厚的影响。七、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是中国戏曲传统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艺术传统。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昆曲源远流长,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昆曲起源与发展
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初期形式较为简单,后经明清各代的发展推陈出新,逐渐形成成熟的艺术体系。昆曲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戏剧表现力,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珍品。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昆曲吸收了汉唐音乐、南北曲调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音乐美学和表演技艺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戏曲之魂”。
昆曲的表演特色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包括了唱腔、说白、做事、打斗等多种表现方式。演员在表演时需要通过唱腔的音律、说白的抑扬顿挫、动作的刚柔有致以及打斗的舞台对决等手段,展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丰富。
昆曲的表演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巧性,要求演员在音乐、动作、表情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因此,昆曲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胜任这一戏曲剧种的表演工作。
昆曲的艺术魅力
昆曲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其音乐旋律悠扬动人,唱腔婉转悠扬,表演手法精湛细腻,被誉为“东方歌剧”。
在昆曲的表演中,演员们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的完美结合,演绎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备受重视。各地文艺机构和演艺团体积极开展昆曲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工作,促进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延续。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不断提升,昆曲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探索出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保持戏曲艺术的生机和活力。
结语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智慧和创造力。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昆曲能够继续传承发扬,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欣赏和情感体验。
八、昆曲牡丹亭戏曲艺术
昆曲:牡丹亭 - 戏曲艺术的瑰宝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支瑰宝,其中最著名且备受赞誉的剧目之一便是《牡丹亭》。它是一部浪漫悲剧,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牡丹亭》的故事
《牡丹亭》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贾宝玉是一个富贵公子,林黛玉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两人相遇后相互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整个剧目通过细腻的唱腔、优美的舞蹈和精湛的演技,展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观众们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唏嘘不已,牡丹亭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经典。
昆曲的独特之处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支重要门派,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它注重唱腔的表达和音乐的演奏,以及身段的舞蹈动作。昆曲的表演形式细腻、典雅,能够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昆曲还注重角色塑造和服装道具的细节,通过精美的服饰和道具,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之中。昆曲中的演员也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掌握了复杂的唱腔和舞蹈技巧,能够完美地诠释角色的情感。
昆曲艺术的发展
昆曲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元代。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昆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昆曲在历史上曾经风靡一时,受到了皇帝和宫廷文人的追捧。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冲击下,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许多戏曲团体和文化机构开始努力开展昆曲的推广活动和培训工作。他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将昆曲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
昆曲与现代社会
尽管昆曲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它依然在现代社会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欣赏昆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昆曲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它不仅包含了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法,还融入了音乐、舞蹈、文学和哲学等多个艺术元素。这使得昆曲既富有观赏性,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最后,昆曲对于人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陶冶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欣赏昆曲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剧中角色的情感,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这种情感共鸣和思考也使昆曲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结语
昆曲《牡丹亭》作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明珠,展示了昆曲的卓越艺术魅力和独特韵味。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应该珍爱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推广,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艺术,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九、姹紫嫣红是否属于昆曲表演艺术?
属于。姹紫嫣红出自《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首曲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皂罗袍》
释义: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十、中国戏曲,昆曲算是艺术类嘛?
昆曲肯定算是艺术类呀。昆曲有专门的学校。苏州有,昆山有。南京有。其他地方肯定也有。此外2021年开始,昆曲可以考级了。等级证书一共有9级。1~3级为初级。4~6级为中级。7~9级为高级。虽然等级证书未必能代表一切。但是至少考级是可以给艺术类的考生指导一个方向。今后昆曲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昆曲,喜欢昆曲,学习昆曲。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